荷蘭時代至十八世紀末

荷蘭時代的初興


根據大埕郭家祖譜的記載,
大埕郭家開基祖—郭由怉,及其兄郭由憻 原籍福建漳州。
兩人於1651年(明永曆五年)來到麻豆六龜班地區(前班、後班)開墾營生。
大埕郭家開基祖:可能是因為躲避明末清初的戰爭而躲避來臺。
(郭家開基祖原籍在福建漳州,因福建因是南明唐王和鄭芝龍、鄭成功家族的主要根據地,成為清軍極欲攻佔之區域,故此地發生多起大戰役,也導致當地人民紛紛流徙,以避戰火,來臺人數也因而大增)。
 在一六五○年代時,荷蘭人的統治力已經逐漸衰弱,而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隔離政策下,郭由怉能穿梭期間,可能是因其具有番割之身分,而其移居之六龜班地區,曾為荷蘭人考慮開設學校,教授麻豆社番之處。


明鄭至清初時期的發展


明鄭時代,大埕郭家持續發展,大埕郭家開基祖—郭由怉於1676年12月去世,享年五十四歲,葬於麻豆西勢,結束了第一代的拓墾!
1679年,即郭由怉長子郭孔昭遷往大庭(即現今大埕里)成家立業。
根據祖譜的記載,此時「田園宅地俱有」。指經過郭由怉、郭孔昭父子兩的努力開墾下,郭家似乎已經略有薄產。
明鄭時期的背景來看,1661年4月,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在大張拓墾旗幟的情境下,猶不免顧慮到原住民的傳統勢力圈。據楊英《從征實錄》記述,鄭成功登陸數日後,即親率楊英等人親赴四社等地勘察,隨後不久即諭告官兵、家眷:「准就彼處擇地起蓋房屋,開闢田地,盡其力量,永為世業」,惟其先決條件是「不許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田地」。
再從大埕郭家遷移和置產的情況來看,郭家從麻豆的邊陲移至接近麻豆社中心的地界,並在此立業生根,似乎反映了少部分的漢人家族的勢力已經逐漸在麻豆地區有所發展,但畢竟人數仍少。
郭孔昭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以當時移墾社會中少見的七十二年高齡去世後,原葬於牛稠社北地區,但十年後因墓地進水,長子郭紹周為再尋求一良好風,最後在雍正九年(1731),於番仔橋埤內(在今下營鄉)尋得一良穴,將原葬在漳州龍溪的應鳳公(郭由怉之祖)、幕清公(郭由怉之父)遷葬至善化和番仔橋埤,代表著大埕郭家至晚在雍正年間,已經完全在麻豆地方落地生根。
如此多年的歷程,及遷葬祖先的事宜,透露出郭家在經歷了兩代的努力之下,已有相當的經濟實力,方能進行風水的探勘和移葬。郭紹周一支,也成為大埕郭家之後發展的主力。
經過兩世之開墾,至雍正前期年間,在移墾家族的努力之下,麻豆地區部分家族組織已經逐漸形成,較為顯著者即為大埕郭家的發展。

十八世紀的發展


地方領導地位的成形

大埕郭家至第三代的郭紹周,其受任為「鄉欽大賓」一職,是郭家首位擔任地方領袖之成員,也開始成為地方社會的領導人物之一。
郭家逐漸在地方展露,郭紹周可說是一個關鍵的人物。
乾隆十五年,郭紹周尚以七十年的高齡發起鄰近大埕的北極殿重修,他在地方上德高望重之名,可見一般。
除了本身的聲望,郭紹周的數子在他的栽培下皆有功名,等於替大埕郭家的領導地位取得更多的合理性。
長子煥章為邑庠生、三子煥祥為貢生、五子煥則為武生。
長子煥章為邑庠生:
長子郭煥章(1704-1743),名文,字斐如。

據《大庭族譜》記載,其曾赴福建參加壬子科鄉試。據時間推測,其有可能是雍正年間秀才,是郭家第一位經由科舉之途取得功名之人。
三子煥祥為貢生:
三子郭煥祥(1709-1764),名良,字元瑞,又名煥田,號輯和。在方志中記載為例貢,但《大庭族譜》則記載為貢生,其究竟是正途出身,或是以捐納獲取功名,仍有待查證,在此暫依官方之記錄。
五子煥則為武生:
五子郭煥為(1723-1778),武生,名汝翼,字元輔,號弼巖,後授昭信校尉。
郭煥為身後一共傳有八房—敦化、敦修、敦佐、敦僑、敦儀、敦倫、敦俠、敦仰。
乾隆四十五年(1780),八位兄弟為求永久共同祭祀郭煥為、及母親王氏遷庶、母郭氏珠玉,並育才子孫繁榮起見,共同建立八房祭祀公業及公業,
故通稱「郭八房」或「武房派」。
這是郭家首次建立起的祭祀公業,也代表著家族的發展達到一定的程度,雖然各房析產,亦共組公業,以維持本身勢力。
除了本身的功名,郭煥為也承繼了乃父的棒子,成為位在麻豆街中心的北極殿總理,掌管廟方事務。此舉無疑象徵著郭家在地方上地位的延續。
其後大埕郭家的發展,也主要分成這三個系統來擴展與延續。

大埕郭家的顛峰期
在「煥」字輩後,大埕郭家延續發展,並仍有多人應試中舉,或以捐納致仕,延續不斷,包括:
郭蘊玉:郭煥為三子,名敦佐,官章蘊玉,乾隆四十年乙末武舉。
郭廷機:郭煥祥三子,名毓繼,字君序,章廷機,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文舉。
與郭蘊玉武舉誼屬堂兄弟,故地方謂:郭煥祥子孫為文房,郭煥為子孫為武房。
郭廷機並曾協助福康安於地方勸撫林爽文部眾,並招募義民,平亂有功。
而現存之古厝據云也是在起中舉後隔年所興建,稱為「開基厝」。
門前並有廣大庭院及池塘,故被該地漸被稱為「大埕」,即有此來。
乾隆五十八年並曾獻木匾「海國安瀾」予護濟宮,今仍存。
後有11名郭家後代亦取功名。
以三房的功名人數來看,文房派為在仕途之上發展較為順遂,武房派次之。
但在「煥」字輩以下,大埕郭家卻也未能再出現舉人。


除具有功名者外,擔任地方領導者尚有:
郭振潭:總理,據咸豐三年(1853)麻豆堡、佳里興堡、西港堡、蕭壠堡四堡連庄公約之記載,其為總理。
郭肇瑾:文林郎,名肇近,貢生郭煥祥曾孫。其父郭振煌,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護濟宮重建樑籤記載為董事職員,可能係麻豆總理,按護濟宮董事例由總理兼任。
大埕郭家在乾隆年間可說仕途達於一個頂峰,除延續郭紹周,及其三字的功績,並有兩位堂兄弟應試中舉,可說是使家族在地方上之聲望更為大幅提高。
如郭廷機中舉後,立棋桿、建大厝(今仍存)
同年分別獻「至哉坤元」、「海國安瀾」等木匾於護濟宮等舉動,在在宣示了大埕郭家在麻豆上的地位。
護濟宮原為乾隆四十六年時,由附近莊民所興建,可能原為一座地方性的角頭廟,但由於位於麻豆繁華的麻豆街上,地位因此逐漸抬昇。
郭廷機獻匾的舉動,也是象徵著這個大家族的勢力,從麻豆街一端的北極殿,來到了另一端的護濟宮。
在民變時,郭廷機並協助福康安招撫林爽文黨人,對於其地位而言可說有莫大的助益,大埕郭家聲勢可謂達於一個頂峰。之後郭家成員具有士紳身份者,亦多出於此房,其數目且遠超越其他房派,成為維繫郭家發展的主力。
由上述之整理來看,大埕郭家在此階段的發展,可說是一直維持在一個高峰。從拓墾農人到士紳之家的轉變,在歷經一二代的努力、三代的栽培、四代以後的功名的取得,奠定其家族在地方的地位。從公共建築的倡建,公眾事務的參與,功名的取得等方面來觀察,在乾隆中葉至咸豐年間可說是大埕郭家的鼎盛時期。
產業之經營
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武房分業鬮書〉中,只提到大厝的分配,和田園的析產,其中並提到「經營置園產數萬」,足見其重心係放在田園的購置,從此獲取租穀錢糧等。「數萬」當然是個形容詞,描述田產眾多,但從析分為八房外,另再留給長孫的產業中,就包含:「漁潮(虞朝庄?)大坵園壹所,並海埔園共拾陸紙契,計價銀玖百肆拾貳元」這種近千元的價額,郭家的業產當不在少數,以田產所得的收入自然也相當可觀。
就所知的成員中,第七代的郭國振(1812-1848),其死後葬在臺南小東門外,原因即是因為當時郭家在臺南建有大厝顯見郭家有部分產業係在臺南府城,可能是在臺南從事貿易,或是供子弟至府城應考時的居所,郭家能有龐大的家業,應與至府城經商有相當之關連。
第八代的郭肇裕(1841-1921)則為中醫師,以往如醫學方面的知識通常視為家學不外傳,故開設藥鋪及從事醫師的工作,也應是郭家經營的行業之一。
另如郭就(1867-1914)、又稱郭大就,統稱「就舍」,在日本時代曾任麻豆第一保壯丁團長和東角保正。他經營的產業包括鴉片煙館、豆油製造商、藥鋪「文德號」等,也與醫藥有關。而臺灣的豆油(醬油)向來相當有名,郭家經營此項熱門產業,獲利當也不差。此外亦有經營釀酒業者。

以上為簡略文,更完整資料請參考以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 蔡承豪
平埔原鄉、漢人入替:麻豆地區漢人家族的發展
http://beaver.ncnu.edu.tw/projects/emag/article/200412/


身為郭家後代可能還沒這位蔡先生 承豪 兄了解郭家的起源,不過拜讀他的大作後,也能了解郭家先祖是如何辛苦在逆境中努力往上走!
感謝蔡承豪 先生為郭家留下先祖的歷史足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奇力的飛翔羽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